微信公众号: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

健康讲堂

骨质疏松诊疗的药物选择及其疗效监测

2023-03-03

骨质疏松症(OP)是以骨组织在单位体积内的量减少、导致骨的微结构发生退化性改变,以骨骼疼痛,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


临床上常以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法(DXA)作为确诊骨质疏松症首选的测量方法或金标准,拥有检查速度快,辐射量少的优点,但不能及时诊断骨质疏松、并且在预测骨折的风险、判断骨质疏松的疗效方面欠缺一定的敏感性,因而存在一定的限制,给骨质疏松的临床治疗带来不便。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BTMs)是反映身体内骨代谢转化情况的指标,在体液中的改变相对于骨密度而言更早,可以及时反映全身骨骼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动态变化情况,因此检测骨转换标志物对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判断骨量减少的程度、预测骨折风险以及抗骨质疏松药物疗效判定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建议在使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前测量BTMs的基线水平,在药物治疗后3~6月,再次测量,了解BTMs的变化情况,判断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以及治疗的依从性,以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此后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可每6~12个月测量BTMs水平,以了解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依从性。建议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过程中,采用相同测量方法评估BTMs的动态改变。


根据骨质疏松的作用机理,抗骨质疏松药物分为促进骨形成药物和抑制骨吸收药物,而骨转化标记物则能够最直观的展现出骨代谢情况,有研究证实骨量低下的绝经期女性患者应用双磷酸盐治疗的后P1NP是最敏感有效的检测指标,有研究表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代谢活性增强,而唑来膦酸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浓度降低,表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活性受抑制。由此说明骨代谢标志物是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的依据,低骨转换条件下应以促成骨药物为主,高骨转换条件应以抑制骨吸收药物为主。


另一项研究中,分别监测了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及骨转化标志物的水平,在使用药物治疗后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总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t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甲状旁激素(PTX)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证明骨代谢指标可以用于检测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并且能指导临床上骨质疏松的药物选择。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骨质疏松症患者越发增多,骨质疏松也因此进而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转化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估及药物选择和疗效监测上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进而对骨质疏松症进行提前干预,防止骨折的发生,进行相关对症治疗,保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文章参考引用: 


赵凝衡.骨转化标志物在骨质疏松诊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5):63+6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