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勺型血压与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风险增加相关_CVIA述评 | 反勺型血压与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风险增加相关_CVIA_学术交流_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

微信公众号: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

CVIA

CVIA述评 | 反勺型血压与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风险增加相关

2023-12-10

image.png

健康人群24小时血压水平呈生理性昼夜节律变化,白昼血压升高,夜间血压下降,呈“两峰一谷”的勺型曲线,这种昼夜节律的变化可适应机体活动,对保护心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起重要作用。部分人群睡眠期间血压异常升高,并超过白昼血压,称之为反勺型血压,是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于器官损伤和不良的心血管预后有关。既往研究发现,反勺型血压同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相关,其机制与夜间血压异常升高和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相关。然而,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 EF≥50%)患者心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目前仍不甚清楚。


近期发表在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 的一篇文章探讨了血压昼夜节律与HFpEF患者心脏功能和再住院风险之间的关系,发现反勺型血压与HFpEF患者NT-proBNP水平升高和再住院风险增加有关,提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HFpEF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该研究回顾分析了2015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2例NYHA分级Ⅲ、Ⅳ级的HFpEF患者,待患者心力衰竭症状稳定后行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等检验检查,并依据动态血压结果判定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将患者分为勺型血压组(夜间血压比白昼血压低10%-20%)、非勺型血压组(夜间血压比白昼血压低<10%)和反勺型血压组(夜间血压比白昼血压高),随访观察患者18个月内的再住院情况。研究发现,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NYHA分级、用药史、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而三组的NT-proBNP水平、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和住院次数间存在差异(P<0.05)。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较非反勺型血压(勺型+非勺型血压),反勺型血压同HFpEF患者NT-proBNP水平升高有关(β=929.16,95%CI: 178.79-1679.53, P=0.016)和再住院风险升高有关(OR=11.23,95%CI: 2.01-62.67, P=0.006)。


image.png

该研究发现,独立于24小时收缩压和夜间收缩压,反勺型血压可独立预测HFpEF患者再住院风险,提示其血压影响之外的病理生理作用。


首先,反勺型血压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动脉僵硬度增加等血管功能受损相关。其次,反勺型血压影响循环血容量。既往研究发现,反勺型血压与循环容积增加有关,而循环容积受到机体的盐敏感性和盐摄入量调节。相较白昼血压,盐摄入量的减少和利尿剂的使用会更大幅度降低夜间血压,从而导致血压类型从非勺型向勺型模式的转变。第三是交感神经活性。反勺型血压患者的特征是高交感神经活性,而肾脏去神经支配可大大降低该类患者的24小时血压和夜间血压。上述病理因素会通过增加心脏前负荷或后负荷,或直接影响左心室重构,从而促进心力衰竭的发展。


该研究提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尤其是反勺型血压,是HFpEF患者NT-proBNP水平增加和再住院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实践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动态血压的监测,以期判定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和夜间血压控制情况,改善HFpEF患者的心脏功能和预后。


述评者简介


杜建霖,博士, 硕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专委会委员。


image.png

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PDF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