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

健康讲堂

关于骨质疏松骨折,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都有哪些?

2023-06-30

骨质疏松症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32.0%,具有患病率高、治疗费用高、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年龄≥60岁的人群无论男女均可能罹患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又称脆性骨折,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从站立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而发生的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其中椎体骨折(包括胸椎及腰椎)和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及股骨粗隆间骨折)最具有代表性,其他常见骨折部位还包括肱骨近端、前臂远端、骨盆、肋骨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常常遗留慢性疼痛和残疾。一次骨折发生后,再次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和经济负担远远高于冠心病和肿瘤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要重视骨质疏松的早期防治,应对骨折低危和中危人群进行界定并细化干预措施。

 

骨质疏松骨折临床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危险因素归纳为以下12条:

 

1)年龄(女性≥60岁或绝经、男性≥70岁)。

2)体重过低[体重指数(BMI<19 kg/m2]

3)经常跌倒或担心跌倒。

4)成年后发生过骨质疏松性骨折病史(包括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

5)阳性家族史(一级亲属骨质疏松性骨折病史、骨质疏松家族史、父/母驼背)。

640岁后身高减少≥4 cm,或1年内身高减少≥2 cm

7)性激素缺乏(≤45岁绝经、除妊娠或哺乳外连续停经12个月、切除卵巢且未进行激素替代;雄激素降低或有相应临床表现)。

8)应用类固醇激素(如相当于醋酸泼尼松5 mg以上>3个月)。

9)长期素食或低奶制品摄入饮食又未进行钙剂补充(钙摄入量<800 mg/d)。

10)影响骨代谢的生活方式(运动量<30 min/d、户外活动<10 min/d且未服维生素D、大量饮酒、饮用含咖啡因饮料>4/d、喜饮浓茶、高钠饮食、吸烟)。

11)影响骨代谢的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甲状腺或甲状旁腺疾病、精神障碍、其他内分泌、消化系统或肾脏疾病等)。

12)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质子泵抑制剂、过量甲状腺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抗癫痫药物等)。

 

在没有条件进行DXA检测的医疗机构,可以根据上述12条临床危险因素的累加值判断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该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便于不同医疗机构、不同医疗条件下开展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工作,可以在临床应用中不断充实、修正、完善。

 

文章参考引用:

“建立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三级防控体系专家共识”编写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骨质疏松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 建立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三级防控体系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2022,61(6):617-630.

Baidu
map